一、聚焦党建创新引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党政班子带头垂范,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党委会议和中心组学习会进行专题学习,邀请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朱国贤来校宣讲,迅速掀起学习热潮;通过举办中层干部集中轮训班以及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师生政治学习等形式,深入推进全校师生的学习宣传教育,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自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党委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迅速构建快速响应、精准施策、严密有序的疫情防控体系,扎实推进各项防控举措落实落细,全校师生至今无一人被确诊为感染病例或疑似病例。有序组织学生返校复学,是上半年全国唯一一所返校复学音乐学院。全面推进线上教学活动,学生满意度达95.69%,教师满意度达92.25%。下半年,在严格执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迅速推进校园教育、学习和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在“两手硬、两战赢”大考中交出了靓丽答卷。学校3个基层党组织和6名教职工入选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抗疫“英雄榜”。
3.主题教育成果落地生根。持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巩固扩大主题教育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出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方案》,组建工作专班,以二级党组织为主体,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整改落实“回头看”,扎实推进主题教育检视问题的整改落实,系统梳理“十抓十促”113个重点问题已全部整改落实到位。
4.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力有为。顺利完成基层党组织集中换届工作,推动系部党政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有效强化了党对系部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质量提升年”工程和“抓院促系、整校建强”铸魂行动,确立8个校级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点,加快推进“一系一品”党建品牌创建。在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七一”表彰中,学校1个党建工作案例入选十大品牌案例,2个基层党组织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基层党支部被评为先锋支部,4名教工党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名基层党组织书记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5.干部队伍建设更加坚强有力。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工作纪律,顺利完成中层领导人员集中调整工作,共任命中层领导干部72人(中层正职25人、副职47人),其中:继任37人,轮岗交流19人,新提任16人(中层正职4人、中层副职12人)。中层集中调整后,立即启动干部任前谈话和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干部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质,为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队伍保障。
6.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更加扎实有效。严格执行院系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全年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10次,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不断加强学校改革创新成果、师生先进典型、感人抗疫事迹以及“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的宣传力度,讲好浙音故事,唱响浙音声部,学校官微多次进入全省高校新媒体周排行榜前3。修订出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进一步加强对报告会、研讨会、大师班、讲座、论坛、演出等活动管理的暂行细则》,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开展首届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高质量实施“八个一”具体行动,有效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在全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岗位建功评比中,1个系部被评为先进集体,1名教职工被评为先进个人,1名教职工在岗位建功竞赛中获二等奖。
7.“清廉浙音”品牌越擦越亮。深化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高标准配齐配强专职纪检监察队伍,并在各二级党组织中设置纪检委员和党风廉政建设特邀监督员,健全完善“四责协同”机制。高标准开展警示教育月活动,严格执行基层党组织“清廉一刻”学习制度,推进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针对重点人群和关键岗位,常态化实施“六项谈话”制度,持续释放正风肃纪反腐不停步的强烈信号。制定具体任务分解方案,着力推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为基层减负,为师生减负。紧盯关键领域和重要节点,持续深入开展疫情防控、杜绝餐饮浪费、招生校考等专项监督,扎实做好“3+5”内部巡察,全面完成“清廉浙音”三年行动计划。成功举办第三届“清音廉律”主题汇报演出,演出宣传片获第二届“玉琮杯”清廉微电影微视频大赛铜奖,“清音廉律”文化品牌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二、聚焦育人理念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8.“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进展。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规律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构建浙音特色“三全育人”体系。深化推进“思政课程”小班化教学改革,举办思政课教学成果展演和“向艺术经典致敬”课程思政舞蹈专场演出,邀请著名艺术家为学生们讲授“我们的国歌”“我和我的祖国”思政课,着力打造“音乐厅里的思政课”品牌,让思政课插上艺术的翅膀;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已在80余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计划,初步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心同向育人格局,为专业艺术教育厚植信仰根基。学校1个思政名师工作室成功入选全省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项目。
9.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成效。组建成立音乐教育学院,探索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新模式、新体系;创设乐队学院、民族乐队学院、歌剧学院、室内乐学院和合唱学院等“五大学院”,引入艺术总监负责制和音乐季机制,开启培养端到用人端的直通车,构建学校与专业院团、行业机构协调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顺利招收首届学员373名;试点启动“人才分类培养”改革,推出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方向)制度,优化“叔同学院”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多维度、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利完成硕士研究生扩招工作(扩招率达59%),并首次面向国际和港澳台地区招收硕士研究生;与知名院校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加快推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努力克服疫情影响,顺利完成首次线上专业校考和招生工作,生源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学校成功获批“音乐学”“音乐表演”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走进西方音乐》《室内乐Ⅰ-Ⅵ》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以及4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2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占比高达75%。
10.学生管理能力和水平有了新提升。组建成立大学生思想引领、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等3个辅导员工作室,强化新生班主任培训,设立学生发展与事务中心,顺利召开共青团第三次学生代表大会和第一次研究生代表大会,“浙音学工”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三级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网初步成形。结合疫情防控,通过开通网络心理援助平台、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等举措,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和充分就业。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1.22%,其中:升学率10.14%,出国深造率6.53%,创业率2.70%,1人参加西部计划,5名学生应征入伍,毕业生就业质量居全省高校前10,创业率居全省高校第4名。一年来,浙音学子在众多国内外学科竞赛和重大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并再次蝉联“中国好声音”年度总冠军。
11.附属音乐学校办学成效逐步显现。通过推行文化课“校本化”改革,探索实施“分层分类”培养,附中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一年来,附中师生在国内外重大专业比赛中获奖100余项,2020届高三毕业生本科录取率达91.9%,被国内专业音乐学院和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106人(录取率77%),并为大学本部输送了51名优质生源。多个省内市县地方政府来校对接合作办学事宜,为附中下一步的集团化办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聚焦高水平一流,全面提升科研、创作与艺术实践能力和水平
12.科研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召开首届学科、科研与艺术创作工作会议,相继组建成立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音乐学研究所、戏剧学研究所和越剧学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大科研扶持力度,教师科研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2020年,《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实现了学校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历史性突破,另获教育部、省教育厅、省文旅厅、省社科联等各级各类省部级纵向课题31项。学校师生全年共发表各类论文103篇,其中:一级核心期刊3篇、二级核心期刊52篇,出版各类著作9部;在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音乐与舞蹈学位列学科榜单第9名,在全国专业音乐院校中位列第4名。
13.艺术创作与艺术实践成果丰硕。成立创作表演委员会,试行“委约制”创作机制,先后成功举办“艺创奖”国际管弦乐作曲比赛、“华音杯”作曲比赛、室内歌剧作品征集和亚运歌曲征集等系列活动,作品征集范围、数量及质量都创造了国内类似比赛之最。组织师生完成《梦·寻李叔同》《国之歌》等一批大型原创剧目的复排巡演,并成功举办首届杭州现代音乐节、第二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国乐艺术周、国际室内乐艺术节等系列高端艺术品牌活动,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教师创作的二胡协奏曲《铸梦》入选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评书《一次心灵的对话》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杭州摊簧《淑英救弟》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
四、聚焦开放办学,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能力
14.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新拓展。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通过线上方式参与相关联盟的国际论坛和会议,深化与国际知名院校的联系与对接,并抢抓机遇,新引进外籍教师16名,有效充实壮大了外籍教师队伍。成功承办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嘉年华,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积极贡献。
15.社会服务取得新进展。先后与杭州亚组委、衢州市人民政府、横店影视公司、国家开放大学、人民音乐出版社和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创新协同中心等签署合作协议,在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同时,深化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文化润疆”活动,助力提升浙江援疆工作新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部浙江培训基地依托单位品牌优势,先后承接全省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培训班等各类社会培养24个班次,培训人次达2700余人;学校社会音乐考级工作加速推进。
五、聚焦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
16.学校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完成“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三定工作,争取积极上级部门对学校事业编制数的支持。全面完成内设机构调整和校企改革工作,进一步优化调整了内部组织架构,理清了职责边界,理顺了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制度建设年”工程,先后修制定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实施办法等各类规章制度60余项,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深化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学校“网上办事大厅”与掌上浙音APP正式上线运行,首批校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了网上办、掌上办。
17.引才聚才机制更加健全。召开学校首次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出台浙音版“人才新政20条”以及人才预聘制、学术假等18项重要人事人才配套政策,完成第二轮全员岗位聘用工作,引才育才用才多措并举,持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全年共全职引进专任教师27人,其中:省部级人才2人,文化和旅游部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柔性引进国际国内一流音乐家和资深学者10人;学校教师1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人入选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2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首批优秀戏曲专业专兼职教师,1人入选省首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文艺类别人才,另有11人入选首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4人入选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2人入选省文化和旅游厅优秀专家,2个研究团队获省文化和旅游厅“创新团队”正式命名。
18.和谐稳定办学氛围更加浓厚。顺利召开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工会委员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学校工会工作和民主政治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加强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自身建设,支持成立民革浙音支部,完成致公党浙音支部换届工作。顺利完成校园建设工程资金支付和决算审计等工作,为校园建设工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