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浙江音乐学院“十三五”建设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 时间:2017-10-25
  2. 作者:信息公开
  3. 编辑:xxgk
  4. 来源:党政办公室

 

201631日,浙江音乐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后正式成立。为把浙江音乐学院早日建成高水平一流音乐院校,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文化、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经研究,特制定《浙江音乐学院“十三五”建设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背景和基础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自201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文化强省建设以来,全省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文化创新力日益提升,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切实得到保障,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支柱产业。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一直以来没有独立设置的音乐本科高校,音乐高等教育以通过普通高校举办二级学院(系)来实施,学科专业布局存在着设置不全、点散且低水平重复、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等问题,大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浙江音乐学院的顺利建成,补齐了听觉艺术发展相对滞后的短板,以促进音乐艺术全面繁荣的方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浙江音乐学院是新成立的独立设置音乐院校,起步晚、底子薄,但也有其独特的基础和优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通过整合现有艺术高等教育资源的筹建路径,使浙江音乐学院有了相对较高的办学起点。作为浙江音乐学院建校主体基础的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已有近34年办学历史,1998年始招收培养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8年始招收培养艺术学、教育学(音乐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浙江音乐学院目前设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等3个一级学科,以及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等5个专业,3个学科被列入省一流学科,音乐表演专业被列为省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全日制在校生1676人(其中研究生173人)。占地602亩,校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投资20.38亿元(不含征地费)。283名水平较高、结构比较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已经组建,以现代大学制度为特征的治理体系初步建立,办学经费纳入省财政保障范围。浙江丰富的音乐资源,以及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为浙江音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根基。杭州的区位优势为吸引、集聚海内外高水平音乐艺术师资和专家学者创造了条件。浙江音乐学院归口省文化厅管理,20165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文化部签订共建浙江音乐学院意见,改革和发展的体制优势比较明显。

浙江音乐学院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十三五”是浙江音乐学院正式建校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也是重要开创期、机遇期、发展期。只要紧扣需求,立足实际,创新理念,深化改革,夯实基础,浙江音乐学院完全有条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水平一流”为目标,秉承“事必尽善”校训精神,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1.质量立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凝练学科方向,夯实学科基础,优化专业设置,打造高水平学科专业平台;加强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教学管理,以出色的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为文化强省建设输送高水平一流人才。

2.特色名校。“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优我特”,以特色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既要“高原”,更要“高峰”,在厚实基础的同时,找准发展方向和增长点,以超前视野引领办学实践,确立自身比较优势,提高自身影响力和竞争力。

3.创新强校。始终将改革开放作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音乐学院先进办学理念和经验,在学院办学定位、学科专业架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资源整合与保障等各方面完善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尽力缩短发展过程的“起步”、“爬坡”时间,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4.人文铸校。人文是校园精神的核心体现。倡导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观,努力营造和谐绿色校园环境。将人文、生态、节约等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

5.服务兴校。主动承担“弘扬先进文化、培养音乐人才、服务和谐社会”职能,加快人才供给和文艺精品创作,引领全社会音乐素养特别是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提升,加强艺术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抢救、挖掘、保护以音乐文化资源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音乐经济,服务于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服务中求生存,在贡献中图支持,在合作中谋发展。

(三)办学定位与目标

以举办“高水平一流音乐院校”为目标,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培养专业基础厚实、实践能力较强、个性特色鲜明的高素质音乐专门人才作为中心任务,完善“平台+模块+个性”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课堂教学、科研创作、艺术实践三位一体融合;按“理论研究型、创作表演型、应用科技型”对学科专业进行分类,优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到2020年成为规模基本稳定,学科专业设置比较合理、特色相对明显、发展潜力较强、社会声誉良好的合格音乐学院,为今后向更高目标迈进夯实基础。

三、学科专业体系建设

围绕艺术学门类,按照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等四个一级学科,建构学科专业体系,凝练方向、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形成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群链。建好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平台,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学术团队,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创作成果,建成比较稳定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十三五”的努力,浙江音乐学院要成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等三个一级学科达到省一流学科水平,设计学具备较强发展潜力。

(一)学科建设

⒈凝练方向与重点。立足于挖掘浙江文化基因和艺术资源,在越剧、民乐等领域率先突破,打响品牌;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开展协同创新,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形成新的增长点;立足于传统优势,在合唱指挥、理论研究、音乐教育等领域,不断巩固提高。

⒉建设支撑平台。构建当代音乐创作与研究中心、丝绸之路音乐表演与教学研究中心、赵松庭国际笛子演奏艺术研究中心、二胡艺术研究中心、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辅之以各系(部)工作室、教研室,形成学科建设的支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使每位教师都有学科归属,形成举全校之力参与研究创作和科技创新新格局。

⒊设立攻关课题。以项目为载体,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造就学术领军人物,优化学术梯队,产出高层次学术成果,积累学科底蕴。以“双层管理”方式规范立项工作,学院层的重点项目由学院直接立项,各系(部)教师项目在自主申报基础上择优立项。推动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横向协同研究创作。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课题。

⒋创新管理方式。按照理论研究、创作表演、科技应用等三个不同类别,对全院学科建设进行分类指导、考核和评估;建立完善以立项建设评审、过程评估和项目建设效益评价为关键环节的学科管理制度。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资金。建立纵横向课题经费配比和成果奖励制度,放大财政性资金的乘数效应,提高投资效益。

 

专栏1“十三五”期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一级学科

重点发展方向

主要学科平台

建设目标

音乐与舞蹈学

音乐学理论、指挥合唱、戏剧音乐、盲人音乐、民乐创作与表演、南宋乐舞、戏曲舞蹈、中小学教材教法等

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创作中心

丝绸之路音乐表演与教学研究中心

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

二胡艺术研究中心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研究中心

浙派古琴艺术研究中心

浙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2020年,达到省一流学科A类水平。

戏剧与影视学

越剧、昆剧、婺剧、绍剧表演与创作等

1.浙江戏剧艺术表演创作研究中心

2.越剧音乐创作表演中心

2020年,达到省一流学科B类水平。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史、艺术管理、艺术教育等

艺术学研究中心

中国(江南)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

2020年,达到省一流学科B类水平。

设计学类

音乐保存与传播、互联网+音乐等

1.音乐智能研究中心

2.乐队音响实验研究中心

3.母带制作实验室

2020年,形成较强发展基础。

(二)专业建设

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形成并完善以音乐与舞蹈类专业为主体,戏剧与影视类、艺术学理论类、设计学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在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时,扶持发展一批应用科技类新兴专业。2016年,首批设置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等5个专业;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专业数达9个左右,争取拥有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专业1-2个。

 

专栏2“十三五”期间全日制本科专业设置计划

 

专业

下设或衍生的专业方向

学制

本科生数(名)

教学系

备注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作曲(民族音乐)

5

70

作曲系


音乐学

音乐学理论

5

50

音乐学系


音乐教育

4

400

音乐教育系

音乐表演

指挥(合唱、管弦乐队、民族乐队)

5

20

指挥系

省级特色专业

钢琴演奏、艺术指导

4

160

钢琴系

美声演唱、民族声乐演唱

5

170

声乐歌剧系

管弦、打击乐器演奏

4

300

管弦系

中国乐器演奏

4

220

国乐系

流行音乐演唱、现代器乐演奏

4

240

流行音乐系

录音艺术

录音艺术

4

170

音乐工程系


艺术与科技

音乐设计与制作、音乐科技

4

舞蹈表演

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

4

400

舞蹈系


舞蹈编导

中国舞编导、现代舞编导

4

舞蹈学

舞蹈史论、舞蹈教育

4

表演

戏剧表演(越剧表演、昆剧表演、地方戏曲表演)、音乐剧、戏曲音乐伴奏(越剧伴奏)

4

300

戏剧系


戏剧影视导演

戏剧导演

4

“十三五”期间共设12个教学系、10个专业


2500



()研究创作与艺术实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学科建设,提升艺术原创能力建设,提升艺术表演能力,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艺术精品。

⒈加大研究创作力度。以实施省级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通过设立创作课题,努力推出交响乐、舞蹈、民族管弦乐、歌剧等重大创作表演项目,培育、产出高层次研究创作成果。通过多种途径申报高层次项目,到2020年,争取不少于10项国家级、省级创作表演项目落户学院,争取有一批理论研究和创作表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

⒉丰富艺术实践载体。以学科专业为依托,加强平台、载体、基地以及产学研结合机制建设;积极参与顶级赛事,承办专业比赛,举办音乐节。积极参与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加盟“浙江省舞台艺术院线”,推进精品驻校演出。

3.加强艺术团队建设。按标准建制建设学院艺术团,形成自我运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鼓励支持以创作剧(节)目为载体,多形式多层次组建师生创作表演团队,提升艺术生产能力。推行“签约艺术家制度”,与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开展柔性合作。建立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专业思维的文艺评论队伍,发挥对学院艺术生产的指导和咨询作用。

专栏艺术实践教育体系建设计划

举办、承办和参与顶级赛事。建立完善师生参加“中国音乐金钟奖”、“荷花杯”舞蹈比赛、“文华奖”等重大专业赛事;完善申报“五个一工程奖”等高水平奖项的办法,形成激励机制。“十三五”期间,在学院设立永久性国际级、国家级赛事至少各1项。设立浙江音乐学院“尽善奖”、“蓓蕾奖”,分别以本院学生、附属(合作)学校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创作表演为内容,每年举办一次重要比赛。

举办“浙江音乐学院演出季”。邀请全球顶尖名师名家、团队会同学院师生举办系列演出,逐步将浙江音乐学院打造成全国著名的表演中心。

创办“中国青年音乐节”或“杭州国际音乐节暨浙江音乐学院文化艺术节”,并争取纳入杭州市重大国际节日,互为补充。每年以演奏会、演唱会、作品发布会、表演比赛、讲座、大师班、游学等各种形式开展活动,活跃音乐文化氛围,为把杭州市打造成“品质之城”服务。

实施艺术实践基地建设计划。“十三五”期间,与高水平表演团体、地方政府、学校合作,建设10个以上艺术实践基地,为学院在人才培养、创作表演、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实施“浙江音乐学院强团建设计划”。完善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八秒合唱团建制,成立戏剧团。安排专门排练场地,配备设施设备,按标准配备团长、艺术总监、常任指挥及乐务人员,建立单独财务核算制度,明确业务范围,加强管理和考核。

启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以迎接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以设立奖补资金、评奖等办法,鼓励通过创作新作品、提升老作品等措施,征集储备各学科专业师生优秀作品,建立浙江音乐学院舞台艺术精品库。精品库作品统一纳入省“优秀创作题材项目”、“原创剧本项目”、“新创作品项目”、“舞台艺术精品项目”规划,做到品种齐全,结构合理,滚动优化,体现学院最高水平。

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应用、提高素质”为原则,按照学院办学定位,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德育、艺术实践和人文素养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重构培养模式。适应创新型人才需求,按“理论研究型、创作表演型、应用科技型”三类学科专业群链,构建新的教育质量目标体系。以“平台+模块+个性”作为基本教学架构,创新教学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建设,创新专业模块(方向)教育,强化学生个性培养。成立“李叔同学院”,实施拔尖人才培养,鼓励学生“成名成家”;重视学习困难学生教育,促进人人成长成才。对表演类学生加强合作表演能力培养。“十三五”期间,在戏剧系推行弹性学制改革试点。将学院纳入全国独立设置艺术学校招生序列,深化招生改革,探索建立订单式培养、中高等教育相互衔接一体化招生培养新模式。

2.深化课程改革。按照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调整优化各专业课程大纲、内容、方法等。合理配置课程教学资源,保障课程建设要求。加强教学组织建设,推行“名师名家”工作室制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快教材建设。建设优质数字课程资源,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积极开展各专业(方向)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完善课程评价办法。

3.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重视德育,推进学科德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融入各个环节,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加强以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业学院。自2016年始,将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重点在培养学生从事教育、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形成创业教育板块,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创业园和一批实习见习基地。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健全学生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机制。

4.拓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拓展渠道,多形式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音乐艺术院校在联合培养学生、教师进修访学、艺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学院高水平发展。“十三五”期间,与1-2所国外一流音乐学院合作举办二级学院,重点开展研究生和全日制本科教育;与多所知名海外艺术院校建立项目合作关系。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留学生,到2020年,留学生比例达到2%。主动参与国家、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专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

    1.组建“李叔同学院”。学院以虚拟形式设立,选拔优秀学生,集聚优质资源,试行双学籍制和流动制,重点培养拔尖人才。

2.组建创业学院。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3.实施课程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在完成学院每门课程合格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到202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增加到4门,新增省级4门。

4.实施表演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选择国乐系、管弦系部分专业方向进行试点,及时总结改革经验,适时推广应用。改革期限2-3年。

5.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十三五”期间,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1所,项目不少于5个。成立国际学院,接收留学生。参与文化部、省文化厅“一带一路”重点沿线国家交流活动项目,输出中国文化。

6.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计划。围绕“事必尽善”校训,制定文化校园建设规划,加强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突出文化理念和个性,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紧密对接文化强省建设要求,进一步强化主动服务社会意识,增强有效服务能力。

1.建设附属学校。遵从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规律,成立浙江音乐学院附属学校,对优秀人才早发现早培养。以附属学校为龙头,以紧密型、半紧密型或合作型等多种形式,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艺术学校,与特色中小学合作成立若干实验学校、基地学校,实行集团化管理,打造表演艺术类生源基地,完善音乐教育体系,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

2.发展音乐网络教育。提高网络教育的研发能力,构建音乐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发展远程音乐教育,推进音乐教育走基层下农村进社区,为提高全民艺术素质服务。

3.开展继续教育与岗位培训。成立继续教育学院,2016年申请举办成人学历教育。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设立全国性艺术教育研修中心。开展中小学生艺术水平考级,积极拓展音乐艺术培训活动。

4.发展特殊音乐教育。“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老年教育、盲人教育,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本着“服务社会,关怀老年人,推进音乐终身教育”宗旨,成立“夕阳红音乐学院”。创新办学模式,努力适应老年人兴趣和身心特点,使更多老年人愿学乐学爱学,以乐养心。成立盲人音乐研修中心,与民政部门、省盲人学校等机构合作,研究开发盲人音乐教育,逐步形成培养体系,为残疾人服务。

专栏5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计划

“十三五”期间,建立浙江音乐学院附属学校,合作建设若干实验学校、基地学校。举办浙江音乐学院网络学院。设立继续教育学院,举办成人学历教育。设立全国艺术教育研修中心、省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成立“夕阳红”音乐学院、盲人音乐研修中心。

六、加强领导与保障

推进浙江音乐学院“十三五”期间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建立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为切入点,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凝聚全院师生智慧和力量,为学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学院党的先进性。增强党员意识,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扎实推进作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形成干部清正、政治清明、干净干事良好环境氛围。

2.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着力构建“院系两级管理,党委、行政、学术‘三线’治理”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制定和颁布学院章程。建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制度,积极探索教授在学术(创作)事务管理和学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建立完善符合学院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的教学、科研、创作、赛事、人事、财务、资产等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学院治理能力和水平。

专栏学院章程建设计划

制订颁布《浙江音乐学院章程》,以章程为准绳,推动浙江音乐学院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和现代大学制度逐步建立。

3.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加强目标管理,完善日常监督和考核,重视干部培训,健全干部“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努力使干部队伍做到思想过硬、业务突出、充满激情、创新创业。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创新教师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从教能力,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专业化培养培训体系,实施新入职教师岗位培训计划,鼓励教师进修、访学、参加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全面推进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逐步实现教师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完善外籍教师和柔性引进教师管理办法。探索多元化评价办法,完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学院事业发展需要,继续引进高水平人才,壮大教师和管理队伍。到2020年,学院专任教师达500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不少于175人(正高职称人员不少于6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海外教育背景、创业背景专任教师分别不少于420人、250人、200人,行政管理和服务(骨干)人数达到200人。

专栏“人才强校”工程

   “十三五”期间,实施“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浙音学者’特聘教授计划”、“‘浙音’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培养计划”、“‘浙音英才’年轻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优秀博士和特殊人才支持计划”、“教师队伍国际化工程”,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移动学习的应用。加强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形成快速、便捷、智能、安全、资源丰富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高水平、特色化、服务型的现代图书馆。到2020年纸质图书按生均不少于100册、音像制品不少于3万种。建成“学院志”、“音乐博物馆”。申办“浙江音乐学院学报”。争取拥有视频音频出版资质单位。高标准合理配置房产、设施、设备,提升实验剧场、音乐厅等公共艺术场馆、琴房、录音棚、演播厅、排练厅、多媒体教室、各学科专业实训室的基本设施设备功能,形成充分满足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创作表演、录音录像、作品出版需要的供给条件。完善后勤服务体系,提高教学科研后勤、生活后勤服务水平。

5.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完善财政拨款、学费住宿费收入、接受社会捐赠、经营服务收入等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机制。努力增加财政投入,积极争取省财政每年按不低于同期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生均基准定额3倍标准,安排学院经常性事业经费;切实增加财政专项投入,用于学科专业等建设,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预算内开办经费的拨款、核算和决算工作。努力提高学院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发展校办产业,“十三五”期间,重点培育培训、考级、演出、承办会议、音乐设计、出版、咨询服务等业态。成立学院基金会,积极争取社会企事业单位、个人捐资助学。设立校内配比基金,增加创收留存比例,调动各系(部)依法依规筹措经费的积极性。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办学经费逐步向内涵发展倾斜。加强预算管理,形成稳定的财务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审计监督,推行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务资金安全。

 

 

 

 

 

 

 

 

 

 

 

 

 

 

 

 

 

 

 

 

 

 

 

附表:

 

浙江音乐学院“十三五”各项事业主要目标

 

主要项目

单位

2016年指标

2020年指标

在校生数

1676(合作招生)

3000

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数

1503(合作招生)

2500

研究生

173(合作招生)

500

专业

5

≥9

省级及以上优势专业

1

1-2

省部级及以上教研课题

4

8-10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1

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1

5

国家级精品资源课

2(合作)

4-6

省部级精品资源课

1(合作)

4-5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合作)

1-2

省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3

特色、优势教材

>10

学科建设

一级学科

3

4

省一流学科

3

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1

青年实验艺术团

4

5

国际级赛事奖项

5

10

国家级赛事奖项

30

50

省部级赛事奖项

100

150

科研创作总经费

万元

3000

8000

国家级科研课题

5

20

省部级科研课题

20

50

专任教师

300

500

36

60

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

200

400

副高职称以上教师

95

175

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

89

250

双师比例

%

>40

>40

兼任教师

50

180

国家级创新团队

-

1

省部级创新团队

2(合作)

2

国际

合作

合作举办二级学院

-

1

中外合作项目

-

5

外国留学在校生

-

60

占地面积

602

602

校舍总建筑面积

M2

35.3

35.3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亿元

1.49

2.0

图书馆纸质图书数

万册

25.8

30

图书馆音像制品数

万种

0.26

3

 


返回